Search

【心】

人之思、言、行動,既皆由心所決定發動,而其成敗,即繫於其信心是否堅定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心】

人之思、言、行動,既皆由心所決定發動,而其成敗,即繫於其信心是否堅定,蓋由心之思維產生正確之思想,由正確之思想產生堅定之信仰,由堅定之信仰產生強大之力量,始能由知而行,由理論而付諸實踐。

大學曰:「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。」又曰:「心正而後身修。」

人之有心,如船之有舵,馬之有銜。船有正確航向,始能直達彼岸,馬有銜控,始能縱橫險阻而不失馳;人有平正之心,始能通達內聖外王之道,收到修齊治平之效。若心為外力所動、所移、所屈、則失其正而有所偏矣。

大學曰:「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,身有所忿懥,則不得其正;有所恐懼,則不得其正;有所好樂,則不得其正;有所憂患,則不得其正。」

忿懥、恐懼、好樂、憂患,此等心理,為人生尋常日用之間,不易避免,但其所發生之影響甚大。忿懥始人心狂,恐懼始人心痺,好樂使人心迷,憂患使人心碎。狂與迷為心理之極端膨脹作用,痹與碎為心理之極端消極作用;無論消縮或膨脹,皆屬心理之變態,可使人失其自主之力量與中心之心境。

大學曰:「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: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,之所賤惡而辟焉,之其所畏敬而辟焉,之其所哀矜而辟焉,之其所敖惰而辟焉。故好而知其惡,惡而知其美者,天下鮮矣!故諺有之曰:『人莫知其子之惡,莫知其苗之碩。』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。」

愛、惡、哀、敬、敖為人類常有之表情,亦常能影響心理狀態,使偏而不正,多數人對其所親愛、所敬畏、所哀矜之人,無論如何醜拙惡劣,仍覺其美好,對其所賤惡、所敖情者之人,無論如何美好,仍覺其醜劣。此即所謂歪曲心理,凡歪曲心理者,即產生偏見,遂至矇混真理,顛倒事實,作不正確之判斷,或不正當之行為,於不知不覺中,自陷於不公正之錯誤。

心既易受外力之影響而有所改變,則當努力抗拒外在力量,使心不為所動、所移、所屈,保持平正無偏。然此事自非易易,故平時養心功夫最為重要。

孟子曰:「養心莫善於寡欲。其為人也寡欲,雖有不存焉者寡矣;其為人也多欲,雖有存焉者寡矣。」

欲,可使人心失其正,故養心之要莫如寡欲。寡欲之結果,使人不見可欲,其心不受外力之引誘而失正。然欲望既去,必須有以替代,以免空虛徬徨,而最佳之替代者,莫如充實之以仁義。故寡欲為養心之消極方法,居仁由義為養心之積極方法。

孟子曰:「仁,人心也;義,人路也。舍其路而弗由,放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!人有雞犬放,則知求之;有放心而不知求。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」

養心,求放心,以充實自我,本為一仁愛之心,緣於外來之誘力與壓力等影響而致奔放、迷失、隕越,故學問之目的,即在追求,尋回此一放失之仁心。使其操之在我,縱之在我,成為己身一切之主宰。

故人求學問需放心,求養心需寡欲,求正心需仁義,求信心需學問及正心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Victor 陳紹誠,不時會發表關於養生、醫藥、中華文化、教育、國學、以
View all posts